以下是您提供的文章的改写版,保持原有的语义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近日,我从广西回到广州后,抽空整理并发布了《我与李展、王钧的插队地点不同、年龄差异不小,走近相识颇有趣》这篇文章。今天,我将继续讲述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这一切从一张60年前的老照片说起。照片拍摄于1962年,那时王钧年仅7岁,和父母一起在广西贵县(贵港)留下了这一刻。
照片中的后排是她的父亲王文章(1930—2013),来自内蒙古赤峰市。17岁那年,他刚参军不久便被任命为警卫连的警卫长,跟随解放军四野部队一路南下,直至彻底扫除国民党残余势力,为解放南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国后,王文章转业回到了地方工作,并在贵县安家落户。作为年轻的南下干部,他在当地政府部门及多家国有企业担任过多项领导职务,包括大圩公社、冷冻厂、大米厂、皮革厂以及建筑公司等。
展开剩余84%王钧的母亲黄少初,1937年出生在贵县三里街的一户小贩家庭。她在容县读书时结识了正在干部培训学校学习的王文章,随后两人结为夫妻。王钧就是1955年在容县出生的。她下面还有一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分别在1956年、1958年和1962年出生。因此,王钧在童年时期,便亲历了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
虽然作为干部家庭,王家相较贵县街上那些依靠码头苦力维生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稍好些。但回看这张拍摄于刚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全家福,四个孩子的衣着虽然依然得体,但细看仍能感到一些尴尬:那时父亲在皮革厂工作,偶尔买到的皮鞋(那时候家长常会给孩子买些稍大的鞋子,防止孩子长得快鞋子不合适,初穿时还得在鞋头塞棉花,等孩子长大些再拿掉),如今这些鞋子早已开裂,露出裂口。尽管如此,照片中的父母脸上却依然挂着自信的微笑。显然,这张照片没有丝毫刻意的做作与夸张,它更像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关于“共和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学者们早已做过深入探讨,并且在党史和国史的教材中有过详细的记载。但时至今日,亲历那段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回忆这些艰难岁月的亲历者,也正在渐渐减少。笔者还记得1960年代初,我刚开始随师学习中医针灸,那个时期的艰难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保存的一些信件和照片,至今仍能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当年历史的细节。
那时的生活艰苦至极,虽然我们生活在南方,没有经历过北方的严寒,但“吃不饱饭”却是事实。记得每天早晨,我跟随老中医一起看诊,经常连早餐都不吃,一直到中午才进食,逐渐将饥饿当作了习惯。当时市场上的米面食品非常短缺,人们常常用几分钱换上一碗营养标榜极好的“小球藻”或者几块味道平淡的“南瓜饼”充饥。
那时候,许多街区为了应对食物短缺,大跃进时期还开设了公共食堂,宣称是“共产主义时期”,餐饭似乎是免费的。然而,实情却是每餐饭量极少。瓦盅里装一小撮米,再加上水蒸熟,连油水都没有。每次用筷子在饭上划一个“十”字,分成四小块,轻松一口便吃完,连“饱腹”二字都显得遥不可及。于是,后来人们想出一个办法,将饭蒸两遍(“双蒸饭”),第二次再加水蒸,虽然饭量增多,但其实肚子依然并未真正满足。
在贵县的郊外,有一个国营的西江农场,主要种植木薯等农作物。因饥饿,很多街上的居民步行五六公里到农场捡拾那些机器与人工收割后遗留下的木薯,我也曾参与其中。木薯虽然可以食用,但必须经过水煮浸泡好几天。然而,很多人并未注意到这一步骤,结果医院中木薯中毒的病例日益增多。此外,我在医院时,很多来求诊的水肿病人,除了心脏和肾脏问题外,还有不少是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那个时代的国人并没有倒下。即使面对美苏超级大国的压力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大家依然团结互助、不屈不挠。作为刚踏入成人行列的我,尽管遭遇困境,依然未曾放弃对中医的追求,反而更显刻苦钻研。可以说,我毕生的知识基础,正是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打下的根基。
1961年7月,我还不到17岁,就已完成了约4000字的首篇学术论文《从类经图翼的错误谈到针灸集成针灸经穴图考》,并将其投稿到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主办的《广东中医》杂志。由于延误,直到1962年第5期才正式发表。这篇论文也被收录进《中国针灸荟萃·第二分册》一书。广东中医研究所曾向我发来信函,至今保存下来,已有60多年。这封信如同一件文物,信封的尺寸和材料,都显示出当时办公用品的稀缺,工作人员尽可能节省开支。
因为论文中涉及的内容,引用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讲义》,于是我在文章发表的同时,特地向出版社发函,请求修正一些小细节。令人吃惊的是,出版社回信的信封竟是用旧报纸裁剪粘贴而成,并在信封的正反面盖上了邮戳,清晰可见。这种节约开支的做法,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当时的艰难和社会的困境。现如今,许多人几乎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日常。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的话题暂时说到这里。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这一代人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全国人民,经历一轮又一轮艰苦卓绝的挑战,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然而,回顾那段历史,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从今天的和平岁月中,我们更加应当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警醒自己珍惜现在,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你们当中,有没有亲历过或听说过那段历史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分享。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尔安说史”。
---
这个版本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和细节,并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了一些背景描述和情感色彩,以期更加生动地传达那段历史的艰难与人们的坚持。
发布于:天津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